?東莞食堂承包公司保障食品安和衛生是核心職責,需通過全流程標準化管理、嚴格制度執行、技術手段輔助等多維度措施實現,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:
?

一、源頭把控:食材采購與驗收的安全關
供應商資質審核
建立合格供應商名錄,要求供應商提供營業執照、食品生產 / 經營許可證、食材檢疫合格證明(如肉類的動物檢疫合格證明、蔬菜的農殘檢測報告)等,杜絕從無證、無資質渠道采購。
定期評估供應商表現,對多次出現質量問題的供應商終止合作。
食材采購標準
明確采購食材的質量標準(如新鮮度、保質期、感官性狀),優先選擇可追溯的品牌食材或產地直供產品(如無公害蔬菜、品牌糧油)。
對高風險食材(如肉類、海鮮、乳制品)嚴格限定采購渠道,要求提供批次檢測報告。
驗收與入庫管理
設立專人驗收崗,核對食材的生產日期、保質期、包裝完整性,對蔬菜、水果進行農殘快速檢測,肉類、禽類查驗檢疫標志,不合格食材直接拒收并記錄。
食材入庫后分類存放:生熟分開、葷素分開,冷藏 / 冷凍食材嚴格控制溫度(冷藏 0-4℃,冷凍 - 18℃以下),并標注入庫時間,遵循 “先進先出” 原則,避免過期。
二、過程管控:加工制作與操作規范
后廚區域劃分與衛生
按功能分區:原料清洗區、切配區、烹飪區、備餐區、餐具消毒區等,避免交叉污染(如生料區與熟料區完全隔離)。
每日清潔制度:地面、臺面、廚具每餐一清潔,墻面、排煙罩每周深度清理,垃圾桶加蓋并及時清運,保持后廚無積水、無油污、無雜物。
加工操作規范
食材處理:蔬菜、水果先浸泡后沖洗,肉類、禽類徹底解凍后加工,生熟刀具、砧板嚴格區分(可通過顏色標識,如紅色切生肉、藍色切熟食)。
烹飪控制:肉類、禽類等必須燒熟煮透(中心溫度≥70℃),避免半生食;剩菜剩飯如需二次利用,需徹底加熱(中心溫度≥70℃)并在 2 小時內食用完畢,不得反復加熱。
人員健康與操作紀律
所有餐飲人員持有效健康證上崗,每年體檢一次,若出現發熱、腹瀉等癥狀立即調離崗位。
操作時佩戴口罩、工帽、工服,勤洗手(處理食材前后、如廁后等需按 “七步洗手法” 清潔),禁止在后廚吸煙、隨地吐痰或從事與工作無關的活動。
三、餐具與環境:清潔消毒與風險防控
餐具消毒流程
嚴格執行 “一刮、二洗、三沖、四消毒、五保潔”:先用抹布刮去殘渣,再用洗潔精清洗,流動水沖凈泡沫,然后通過消毒柜(高溫≥120℃持續 30 分鐘,或紫外線 + 臭氧消毒)消毒,最后存入密閉保潔柜,避免二次污染。
消毒后的餐具定期抽檢(如細菌培養檢測),確保消毒效果。
環境與設施維護
定期對食堂地面、門窗、餐桌、通風系統(如排煙扇、空調)進行消毒,垃圾桶、下水道等易滋生細菌的區域每周用消毒液擦拭或沖洗。
廚房設備(如灶臺、蒸箱、冰箱)定期檢修,避免油污堆積或故障導致的衛生隱患;冷藏設備安裝溫度監控儀,記錄每日溫度,異常時及時處理。
四、制度保障:追溯、留樣與應急管理
全流程臺賬與追溯
建立 “采購 - 驗收 - 入庫 - 加工 - 供餐” 全環節臺賬,記錄食材名稱、供應商、數量、日期、操作人員等信息,確保每批次食品可追溯。
部分企業引入數字化系統(如 ERP、溯源平臺),掃碼即可查詢食材來源、檢測報告等,提升追溯效率。
食品留樣制度
每餐次的每樣食品(包括主食、菜品、湯類)都需留樣,每份不少于 125 克,密封標注品名、日期、時間,在 0-4℃冷藏條件下保存 48 小時以上,以備突發食品安全事件時檢測。
應急與培訓機制
制定食品安全應急預案,明確食物中毒、食材污染等突發事件的處理流程(如立即停餐、封存食品、上報監管部門、配合調查)。
定期開展培訓:對員工進行《食品安全法》、操作規范、應急處理等培訓,每月至少 1 次,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;同時接受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,對問題及時整改。
五、外部監督與透明化管理
主動接受發包方監督:定期向發包方公開食材采購記錄、檢測報告、消毒記錄等,允許發包方抽查后廚衛生、留樣情況。
公示信息:在食堂顯眼位置公示餐飲服務許可證、員工健康證、每日菜譜、投訴電話等,接受就餐者監督。
第三方檢測:每年委托第三方機構對食材、餐具、環境進行抽樣檢測,確保符合《食品安全國家標準》。